@TuTouSuo™️
*小红书账号:秃头研究所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
*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研究所的论文带读栏目!每天都有热门事件、热门考点、有趣选题,通过标注考点、知识点和可学习案例,帮助我们实现「无痛阅读」!
*推文内容同步小红书/息流更新,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小红书账号鸭!来和秃头所在小红书见面吧!
后台回复「论文带读」
进入CCtalk公开课程群
获所有论文带读资源
所有资源也可在息流中获取
回复「息流」即可
我永远喜欢泰勒·斯威夫特!
@TuTouSuo™️
今日论文分享: 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
文/ 邓昕
专题归属:传播基础专题
相关考题:
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议程、媒介议程和政策议程的互动和转化(重庆大学 2023)
结合案例,分析“传播的仪式观”理论的内涵及价值。(海南大学 2023)
️ 一学框架+逻辑(⭐⭐⭐⭐⭐)
本文从凯瑞的“传播是仪式”出发,探讨互动何以是仪式,何以是群体团结等。具体阐述了20 世纪下半叶,激进微观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该创见由于阐释了人际互动中的行动者如何在情感能量的驱动下,唤起自身对于所在群体合法权威的忠诚,生产出共享的仪式团结,从而提出令互动得以启动和运 行的隐在动力学,补足了仪式性传播的内在聚集机制和效果产出等要素未在凯瑞处得到说明的遗憾。
️二学观点(⭐⭐⭐⭐)
从情感唤起与抑制的角度,柯林斯解释了对仪式性互动启动与运行的微观动力机制。该理论提示我们,情感这一非理性因素才是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行为的核心动因及重要产物,传播从本质上讲是互动参与者“情感能量”波动变化的动态进程。这令我们得以对传播的内部运行机理一 窥究竟,以往对于作为仪式的传播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观念这一外围层面的限制被打破。该理论还引发我们对“传播是人类纯粹理性的产物”之固有观念的反思: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并不像我们想当然的那样,总在遵循着认知与行动的理性模式,互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非认知、非理性的情感因素的主导。
️三加自我思考(⭐⭐⭐)
为什么说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是一种仪式?
️答题语料积累+案例(⭐⭐⭐)
凯瑞曾言:“根据仪式模式重新打造传播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传播这一奇妙过程的本质,而是为重构一种关于传播的模式并为传播再造一种模式提供一条途径,为重塑我们共同的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旦我们着手开拓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传播研究时,对在非理性的人类情感视角下审视人类沟通行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加以破解,并继而将之导入传播研究之中,非但没有偏离我们自己学科的研究初衷,更是对凯瑞的文化传播学所具有的人文主义宗旨的最好回响。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creat new world⸝⸝
「2025届带读企划」
ꕤ⋆⸝⸝ spring
「逃离轨道 寻找新的旷野」
秃头所2025届考研时间线
在浪漫的日子里,寻找新的可能性
ฅ ˘ฅ
「2024届复试公开课」
拒绝摆烂/复健大脑/逐步复工
赛博朋友们!我们就要上岸啦
「小破所打工人工作时间」
每日9:00-21:00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