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的作用非同一般。
北宋文学家苏洵在《辨奸论》中说:“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事实上,人有了静气,不仅能心底澄明、见微知著,还能增才气、养正气。
大凡经典之作、绝妙之文,无一不是在静心思考下完成的。可以说,没有静气,难生才气,也难有好的作品。一个人才能的提升,是一个不断顿悟的过程。只有心真正静下来,充分感知万事万物的规律,才能不断反思、开悟、精进,展露才气,增进才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心静不仅能养才气,还能养浩然正气。古人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一个人品行修养的高低、对待事物的态度、面对名利的选择,与是否心存静气有很大关系。有静气的人,能够认清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荣辱,从而选择正义,远离污浊。反之,一个充满浮躁的人,认不清福祸转换,抵不住利益诱惑,就会忘乎所以、身染浊气。
当下,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文化多样化,再加上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复杂化,少数领导干部失去了静气,产生了浮躁。殊不知,没有了静气,就难长才气、难养正气。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被查被纠的贪腐官员来看,他们很多人静不下心来,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总是忙于应酬和名利,最终心为物役、破了底线。正如季建业在悔过书中所言:“私念像精神鸦片,麻痹了我,使我灵魂出窍,闯下大祸。”
才气和正气是共产党人化解危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常修静气、守住初心,勤于思考、乐于苦修,涵养品性、锤炼党性,不为世俗所累,不为进退所忧,不为利益所扰,才能不断增进才气、涵养正气,永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摘自《解放军报》)
浮躁